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让户外电影“好看”、“清晰”。

国庆期间,在该地区举办的电影《红色》露天放映现场,出现了观众被迫离场的尴尬一幕。原本以为造福人民的文化活动为何如此冷落?原因是广场上吵闹的舞曲和店内的霓虹灯对观看影片的居民造成了严重干扰,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效果,并引起了一些观众的投诉。 这一现象凸显出当前一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在“普遍化”提供阶段的问题。 露天影院作为造福人民的重要文化工具,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满足于简单的“挂屏开机”,而忽略了观看环境、观看体验等核心要素,那么无论你的初衷有多好,也很难达到效果。它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协调机制。由于周围环境混乱,放映员独自工作,没有预定的支持人员,也没有人协调。综合来看,这些细节揭示了“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提供的缺陷。 文化造福人民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它检验基层治理的系统有效性。户外影院要真正“精彩”,服务模式必须从“有”升级为“优”。 作者建议,首先需要建立协作保障机制。街道、社区要发挥主导作用,提前制定详细规划,积极配合城市立面、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门店、光源管理等工作。与当地文体队协商,形成合力,合理分配场地和时间资源提供服务并确保服务。二是树立“用户体验”意识。选择投影位置时,需要对照明和噪声条件进行现场研究。在设备配置上,考虑使用抗干扰能力较高的扬声器,通过细节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露天电影院的成败,是了解基层治理水平的一个窗口。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在于提供什么,还在于提供方式。只有以群众的真实体验为出发点,弥补细节上的不足,让群众“看得”、“听”得清楚,文化惠民的成果才能真正丰富每一个公民的心灵。 (屠新亮)